湖北应城:"揪心沟”变"连心渠”"志愿红”引"顺心水”

来源: 编辑:

民谚有云:“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每一幅金色丰收画面背后,都离不开水利的重要支撑。水利兴,则农业兴,水利旺,则五谷丰,农民种田,灌溉是头等大事。多年前,位于湖北省应城市陈河镇黄下村的灌溉水渠长期淤塞,严重影响着该村近300户村民的农田灌溉用水,成了群众心头的“揪心沟”。

近年来,为有效改善农田灌溉条件,着力解决群众最为关切的民计民生问题,应城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驻村工作队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宗旨,主动承接灌溉区改造提升工程,全力夯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通过持续努力帮助黄下村架上“连心渠”,为群众引来“顺心水”。

昔日揪心沟

黄下村位于应城市陈河镇西南边角,全村水田耕地达到700余亩,约占全镇水田面积的41.7%。水田耕地如同大地的血脉,滋养哺育着这片土地,也承载着村民收获的希望。然而,在这里却有一条让村民们忧心忡忡的“揪心沟”——灌溉水渠,黄下村这条水渠曾是灌溉全村数百良田的“主动脉”,也是渔子湖水库的主要排水渠道。

“年少时”的灌溉水渠也曾担起过重任,它作为黄下村农业丰收的守护者,将清澈的水源输送到每一寸渴望滋润的土地上,蜿蜒曲折地穿梭于田间地头,为农田灌溉带来生机与希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村内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下年老体弱的老人在家,土地撂荒,灌溉水渠得不到有效修缮和疏浚。加之陈河镇灌溉片存在提水泵站工程老化失修、输水渠道淤塞、渠系建筑物配套不全、已建配套建筑物老损等问题,导致输水、控水、调水能力较差,灌排能力不足。这条曾经的生命线逐渐变得面目全非。

漫步于灌溉水源附近,渠道内淤泥堆积如山,杂草丛生,水流不畅,甚至在某些段落完全断流,导致灌溉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不仅如此,每年一到汛期,雨水暴涨会溢出渠道,关键时候不仅不能疏浚分流压力,反而会让倾斜的雨水倒灌农田,使得村里的庄稼、果林遭了殃。

“没有足够的水灌溉农田,许多农户无法种植水稻,只能改种旱地作物,还有的直接撂荒不种了,看着片片农田用不起来大家都很是心急。”黄下村村支书叹息道。

每当春耕夏种之际,农田灌溉用水困难,村民们看着龟裂枯槁的农田,心中满是焦虑与无奈。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因缺水而枯萎,丰收的希望化为泡影,以田为天的村民止不住的叹息。这条本应带来丰收喜悦的水渠,而今却成为灌水难、清淤难的问题渠,也成了群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烦心事,更是横亘在村民心头的一道坎,成为制约村民增收致富的“揪心沟”。

(清淤前的沟渠)

(清淤后的干渠)

如今连心渠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收到村民修缮水渠的热切呼声后,应城市局驻村工作队为切实解决群众的种植灌溉需求,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常态化开展为契机,提出修缮黄下村水渠的想法。为保障修缮工作合民意、顺民心,工作队积极奔赴田间地头,实地调研考察水渠情况,多方听取村民意见建议,与村“两委”共同对水渠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并定下了维修方案,同时及时镇有关部门与相关单位,争取多部门协作修缮黄下村的水利基础设施。

在应城市局驻村工作队的多方协调努力下,修建水渠所需建设材料和资金终于审批下来。黄下村的塘堰里、水渠边终于迎来工程队的施工,挖掘机、运输车来回穿梭,工人们紧锣密鼓地开展修水渠作业,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处处呈现着一派热火朝天的奋战景象。

水渠修缮并不是一蹴而就,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计划首先对水渠进行清淤排污,而后对渠道、渠系配套建筑物、量测水设施等进行标准化建设。施工中,驻村工作队新成立的“能工巧匠”小组表现亮眼,小组吸纳了擅长建筑、水利方面的干部职工,队伍不断壮大。正所谓“潜龙在草野,高手在民间”,小组不少成员在水利或土木方面本领过硬。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他们实地查看情况,并协商讨论解决方案。水渠整修工程量大,仅靠小组人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职工和村民参与。

通过多次召开院场会,应城市局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有的投工投劳,有的捐钱捐物。一位捐助建筑材料的员工激动地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齐心协力,为民服务才能落到实处,兴村振兴才能持续推进。”不少平时忙碌的村民也利用周末前来帮忙,在小组骨干指导下有序劳作,构成了黄下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众人齐心协力下,黄下村长达2000余米的水渠和600平方米的池塘清淤、除杂和硬化工作顺利开展,原有的排水沟做好修缮整改,在清除渠内垃圾、淤泥杂草的基础上,疏通排水出口、硬化沟渠,保障水渠水流畅通。随着工程推进,水渠逐渐平整,水渠内还安装了排水管,实现了雨污分流,排水难题得以彻底解决。村民们翘首以待,只期望新修整的水渠能够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帮助大家更好地种植农作物,提高粮食产量和收入水平。

(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一起维护水渠)

(灌溉水流淌在水渠中)

引来顺心水

“你看,自从修了这条“连心渠”,咱们这地啊,又活过来了!水稻能种了,蔬菜也长得好,咱们的日子啊,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可不是嘛!这渠一修通,咱们村就像脱胎换骨了一般,卫生环境好了,我每天也都愿意在村里多溜达两圈了。”

“新渠浇水就是好,以前老土渠浇地,堵水、漏水严重,塘堰开了闸个把小时水都流不到地里,有了新水渠,不到二十分钟水就进地了,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黄下村水渠、塘堰改造完成,得到附近村民的点赞和好评。该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会长效解决全村700多亩农田灌溉问题,也将打通该镇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通道,使当地老百姓耕地种植更加便利,也为黄下村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对陈河镇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业科技推广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

田地紧挨干渠的村民老黄今年57岁,他种植了10余亩稻谷,面对高温天气,田间的抗旱是关键,往年总是满脸愁容地他今年总算是过上了舒心日子。上午10点,他来到泵站抽水到自家农田,只见机器按钮启动后大量水花立即涌出,顺着蓄水池和细水槽迅速流向农田,让秧苗“喝饱”补足水份,成片的稻秧青郁垂顺,稻穗泛出金黄的元气。

“现在我们种田真的方便,特别是水利设施,搞得相当的不错。因为这个排灌沟渠全都硬化了,对于我们靠天吃饭的种田人来说,水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自从水渠重新修整了,引水灌溉方便许多,每年的收益也随着水涨船高。”张兰芳一边检查农田秧苗补水情况一边说道。

据悉,该项目辐射陈河镇灌区干渠5条、支渠17条,涵盖灌溉面积700余亩,惠及1600余名群众,其中受益脱贫人口23人。工程项目竣工后,累计年节水量8000立方米,年增粮食产量16.81万公斤。

条条渠道泽润大地,夯实农业发展基石。近年来,应城市局着力提升和改造帮扶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将解决灌溉问题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通过新修渠道将水输送到田间地头,让“望天田”有水可用,使农民“望天收”成为历史,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以“志愿红”为村民引来“顺心水”。

如今的黄下村,正以崭新的面貌,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稳步迈进。昔日的“揪心沟”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流淌着“顺心水”的“连心渠”。

(丰收时节黄下村收割的繁忙景象)

(成功供水的水田)

(黄下村晾晒丰收的水稻)

应城市局见证了黄下村从困境中崛起的历程,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与村民携手共进、共谋发展的生动写照。在这条流淌着“顺心水”的渠道旁,黄下村的故事正续写着新的篇章,烟草工作队也将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向着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明天迈进,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希望。(彭焕、程文瑾)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