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陂镇芒坳村,有这样一位村民李大妈,她曾对高血压不以为意,药物总是想起来才吃,健康意识颇为淡薄。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她的身体状况却悄然发生了 转变——如今,李大妈每天都会按时测量血压,规律服药,血压也控制得稳稳当当。这一显著变化,源自乡村医生们扎根乡土、用心用情的慢性病管理服务,而其中,乡村医生邹宇文的故事尤为动人。
邹宇文,黄陂镇中田村的乡村医生,自全县乡镇启动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以来,便主动承担起了辖区内200余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重任。他深知村民们农忙时节无暇顾及健康,于是巧妙地将工作时间“错峰”安排在清晨、傍晚及农闲时节。他背着药箱,手持健康档案,挨 家挨户“敲门问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
在村民张大妈家中,邹宇文不仅手把手教老人使用电子血压计,还结合张大妈的饮食偏好,耐心讲解“低盐食谱”的重要性。遇到外出务工返乡的年轻人,他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慢性病遗传风险,提醒他们定期带父母进行体检。邹宇文常说:“村民们信任我,我就得把健康服务做到他们心坎上。”他的足迹遍布村里的每一条小巷,累计开展健康宣讲30余场,发放慢性病防治手册200余份。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关注自身健康,村里主动建档的慢性病患者数量较去年增加了20%。
而慢性病管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患者的健康改善上。芒坳村的糖尿病患者邹大哥,曾因血糖控制不佳而饱受视力模糊、手脚麻木之苦,一度对治疗失去信心。这时,乡村医生陈国华走进了他的生活。陈国华不仅为邹大哥制定了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还通过微信每日提醒他监测血糖、按时服用降糖药,并每周上门复查,根据病情调整用药。经过半年的规范管理,邹大哥的空腹血糖从最初的1 2.3mmol/L成功降至6.8mmol/L,不适症状完全消失。他感慨地说:“陈医生比我自己还上心,现在我不仅自己管好身体,还常跟村里的邻居们分享控糖经验呢!”
在黄陂镇,像邹宇文、陈国华这样的乡村医生还有很多。他们以“接地气”的服务方式,成功打通了慢性病管理的“最后一公里”,让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不再是村民健康的“拦路虎”。截至目前,该镇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已达65%以上,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健康服务。这份实实在在的健康获得感,正绘就着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