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要求,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时代新人,乐安县金竹畲族乡民族学校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精心策划并成功邀请法治副校长为全校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法治专题讲座。
一、精心组织 确保实效
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法治教育活动,将其作为深化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护航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活动前,校方与法治副校长进行了充分沟通,明确授课目标与重点。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共同商定了以“宪法为核心 民法典为重点”的授课框架,确保内容既具权威性又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学校相关部门做好了场地布置、设备调试及学生组织等后勤保障工作,为讲座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内容详实 聚焦成长
本次专题讲座内容设计科学,针对性强的同时,也富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1.突出宪法核心地位:讲座开篇即以生动易懂的语言,向学生阐释了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基本原则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学生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树立宪法权威意识,培育爱国情怀。

2.聚焦民法典重点内容:紧密结合青少年生活实际,重点讲解了《民法典》中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的界定、人格权(特别是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侵权责任(如校园欺凌、网络侵权等)的认定与应对,以及家庭关系中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内容。通过真实案例剖析,使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具体可感。
3.覆盖生活三大场景:
家庭生活:讲解了家庭监护职责、子女权益、财产继承等初步法律概念。
校园学习:强调了遵守校规校纪与遵守国家法律的关系,重点解析了防范校园欺凌、保护自身安全、规范网络言行等方面的法律知识与技巧。
社会活动:普及了交通安全、网络安全、防范诈骗、社会公德与法律责任等基本常识,引导学生在外出、社交、网络冲浪时具备基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4.弘扬法治精神与文化:讲座不仅传授具体法律知识,更注重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如公平正义、权利义务对等、程序公正等。同时,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和谐”、“无讼”、“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等思想精髓,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与文化根基。
三、形式多样 浸润心灵
为增强讲座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法治副校长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选取近年来发生的与青少年相关的典型司法案例,以案释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
互动问答式:设置多个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看法,在交流中澄清模糊认识,巩固学习效果。
多媒体辅助:运用PPT、短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讲授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符合青少年的信息接收习惯。
语言通俗化:将专业的法律术语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避免枯燥说教,力求深入浅出。
整个讲座过程,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四、成效显著 反响良好
本次专题授课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1.提升了法律意识:学生们对宪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理解,对民法典等与自身权益相关的法律知识有了初步掌握,明确了行为边界与权利义务。
2.增强了自护能力:通过学习防范欺凌、网络风险等实用知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培育了法治信仰:讲座潜移默化地将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法律文化精髓植入学生心田,有助于引导他们从小树立对法治的尊崇和信仰。
4.营造了法治氛围:活动在校园内进一步营造了关心青少年法治教育、共同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的良好氛围。师生普遍反映讲座内容实用、形式生动,受益匪浅。

五、总结与展望
此次法治副校长专题授课活动准备充分、内容精准、形式恰当、效果显著,成功地将法治的种子播撒进了学生的心灵。今后,乐安县金竹畲族乡民族学校将继续加强与法治副校长的协作,不断创新法治教育的形式与载体,将法治教育常态化、系列化地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巩固和扩大教育成果,为培养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法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乐安县金竹畲族乡民族学校 吴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