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25 年暑假,我怀着对社会实践的热忱,参与了普照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暑期 志愿服务活动。在这段时光里,我以 “诗画传情、宣讲铸魂、非遗践学” 为核心,参与了诗配画活动指导、《雷锋的故事》书籍宣讲、非遗艾草锤制作等实践工作。这段经历让我跳出课本的局限,真切触摸到基层文化传播的温度,也让我深刻明白,当代大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更应是文化的传承者、精神的践行者。每一次与孩子的互动、每一场宣讲的分享、每一次非遗手艺的体验,都在我心中种下 “扎根基层、服务社会” 的种子,让这个夏天充满了成长的重量与意义。
绘诗成画,以美润心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儿童是文化传承的未来,用 “诗 + 画” 的形式搭建审美桥梁,既能让孩子们感受文学之韵,又能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
7 月 12 日,普照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 “诗韵童心,画语传情” 诗配画活动,我作为志愿者全程参与策划与指导。活动前期,我们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精选了《春晓》《池上》《所见》等 10 首通俗易懂、画面感强的经典古诗,提前准备了画纸、水彩笔、彩铅、勾线笔等工具,并制作了 “古诗意境解析卡”,帮助孩子们理解诗句中的场景与情感。
两个小时里,孩子们笔下的古诗渐渐鲜活:有的用嫩绿色涂满《春晓》的草地,让花瓣顺着雨滴落在泥土上;有的给《池上》的小船画了可爱的波浪纹,还在船头画了一只蜻蜓;还有的把《所见》里的黄牛画成了金黄色,牧童的草帽上还沾着几片树叶。活动最后,我们将孩子们的作品贴在 “诗画长廊” 上,看着他们拉着家长骄傲地介绍自己的创作,我忽然明白:“以美育人” 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当孩子能用画笔表达诗句的瞬间,是他们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热爱的光芒。
这次诗配画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 “读诗、懂诗、画诗” 中亲近经典,更让我学会了用孩子的视角传递文化之美。未来,我也希望能探索更多有趣的文化传播形式,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宣讲雷锋,铸魂育人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作为新时代青年,传承雷锋精神、讲好雷锋故事,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7 月 20 日,我在普照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 “读雷锋故事,做新时代小先锋”《雷锋的故事》书籍宣讲活动,吸引了多 余名小朋友参与。
为了让宣讲更贴近孩子的认知,我提前做了充分准备:将《雷锋的故事》书籍中的核心内容,提炼成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勤俭节约的小雷锋”“认真学习的小雷锋” 三个板块,还制作了包含雷锋日记节选、老照片、漫画插图的 PPT,准备了 “雷锋小徽章” 作为互动奖励。
在互动环节,我让孩子们分享 “自己做过的好事”:有个小朋友说 “帮奶奶提菜篮子”,有个小朋友说 “给班级的绿植浇水”,还有个小朋友说 “教同桌写作业”。我为每个分享的孩子戴上 “雷锋小徽章”,并告诉他们:“其实雷锋精神离我们一点都不远,你们做的这些小事,都是在学习雷锋叔叔呀!” 最后,我们还一起制作了 “雷锋精神手抄报”,孩子们在纸上写下 “助人为乐”“勤俭节约” 等关键词,画出自己心中 “雷锋叔叔的样子”。
宣讲《雷锋的故事》,不仅是让孩子们了解一段历史、记住一个名字,更是让他们明白:雷锋精神不是过去式,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 “举手之劳”,是代代相传的 “温暖力量”。作为宣讲者,我也更加坚定了 “以精神育人” 的信念,未来会继续用更多孩子喜欢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传递正能量。
手作艾锤,传承非遗
“非遗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技艺与精神内涵,是民族的瑰宝。” 艾草锤制作技艺是民间传统非遗项目,不仅蕴含着古人 “养生保健” 的智慧,更承载着 “平安健康” 的美好寓意。7 月 27 日,我参与了普照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的 “巧手制艾锤,非遗润生活” 活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艾草锤制作,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活动前,我们准备了晒干的艾草、纯棉布、彩绳、剪刀、针线等材料,还为孩子们准备了 “艾草小知识” 手册,介绍艾草的功效与艾草锤的历史 —— 早在汉代,民间就有用艾草制作捶具的习俗,用于舒缓疲劳,后来逐渐发展成兼具实用与文化价值的非遗技艺。
活动当天,我们先向孩子们展示了传统艾草锤的样式,讲解制作步骤:“第一步,把纯棉布剪成正方形,对折后缝成口袋;第二步,把晒干的艾草揉碎,慢慢装进布袋里,装到七分满就好,这样捶起来更有弹性;第三步,把布袋口缝紧,再用彩绳缠出漂亮的花纹,既好看又防滑。” 讲解完,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手把手指导孩子们操作。
装艾草时,孩子们都好奇地闻着艾草的清香,有的说 “像妈妈煮的艾草水的味道”,有的说 “闻起来很舒服”。最后缠彩绳时,孩子们发挥创意,有的缠成螺旋形,有的缠成十字形,还有的在上面系了小铃铛,让艾草锤变得独一无二。
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当孩子们亲手制作出艾草锤、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瞬间,是这份技艺在新一代人手中延续的希望。
“仰观天宇,时间更加深邃;俯身耕耘,未来无限可能。”这个夏天,诗配画的童真、雷锋故事的温暖、艾草锤的清香,共同构成了我 “三下乡” 社会实践的珍贵记忆。这段经历让我走出校园,走进基层,不仅增长了实践能力,更懂得了 “文化传承” 与 “服务社会” 的真正意义。未来,我会带着这段经历赋予我的勇气与责任,继续以青春之力,传递文化之美、弘扬精神之光,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书写属于当代大学生的担当与成长!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边恒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