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屿生息:城市绿地群落结构与微气候的生态交响探秘

来源: 编辑:

在“双碳”目标推进的大背景下,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成为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城市绿地作为调节微气候的关键载体,其群落结构对生态效益的影响亟待深入探索。2025年暑假期间,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暑期社会团队以“绿屿生息:城市绿地群落结构与微气候的生态交响探秘”为主题,开启了暑期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数据探寻答案,只为弄清不同绿地群落组成如何为城市生态“降温”“增湿”,为低碳城市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活动启动之初,团队成员便全身心投入到前期资料整理工作中。大家分工协作,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学术论文以及城市绿化建设报告,系统梳理了绿地群落组成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不同植物种类的生态特性、群落结构的分类方式以及绿地与微气候之间的关联机制等。为了确保实践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我们寻求了学校环境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帮助,对整理的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和总结,明确了后续实地测量的重点方向和具体方法,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期实地测量阶段,团队成员兵分多路,分别前往青岛、德州、威海等不同城市的多个典型绿地区域开展工作。在每个测量点,大家严格按照前期制定的方案,利用专业仪器对不同群落组成的树荫内与树荫外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关键指标进行精准测量。测量过程中,团队成员克服了夏季高温、蚊虫叮咬等困难,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确保每一组数据都准确可靠。同时,为了详细记录绿地群落的植物组成情况,同学们运用形色APP对区域内的植物进行逐一识别和记录,详细标注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状况等信息,为后续分析不同群落结构对微气候的影响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

随着实地测量工作的结束,实践活动进入了后期数据整理与研究阶段。团队成员将各地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和筛选,运用统计学方法和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寻不同绿地群落组成与光照、温度、湿度等微气候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团队成员结合前期整理的理论资料,开始撰写关于不同绿地群落组成对极端温度的响应研究实践报告。撰写过程中,大家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力求文章内容科学、严谨、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希望能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研究中,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更通过深入探究城市绿地群落与微气候的关系,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数据。团队成员也将继续关注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用青春智慧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撰稿:刘文轩  图片:张丽  姜晓清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