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8 日至 7 月 21 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寻脉非遗,伴爱同行” 实践队的 8 名大学生,在绵阳市欧阳曼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展了为期 14 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他们希望通过暑期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借助非遗扎染技艺助力残疾人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贡献力量,同时积累社会经验。
一针一线学技艺,非遗传承中成长
实践队的日常工作围绕扎染手工艺品制作展开。基地里有三位阿姨长期在此工作,天缘阿姨便是其中之一。
在工作台前,队员卓炳富正专注地进行手工针扎小花苞制作,她的手指有些笨拙地捏着针线,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天缘阿姨在一旁耐心指导,不时伸出手调整她手中针线的角度,指尖轻轻按压在布料上,示意她注意针扎的深度,确保扎结的力度均匀合适。卓炳富盯着天缘阿姨的动作,跟着一点点调整,当看到自己扎出的花苞逐渐有了模样时,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
这样的场景在实践期间时常出现,队员们在阿姨们的带领下,从最初连针都拿不稳,到后来能熟练地进行布料裁剪、针扎、缝制等基础工序,为后续的手工艺品制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为队员卓炳富在天缘阿姨的指导下进行针扎技艺学习。 何梦诚 供图
扎染制作中,染布拆线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直接影响着最终图案的呈现。基地里的蓝婆婆是这道工序的能手,她有着多年的扎染经验,手上布满了岁月和染料留下的痕迹。7 月 10 日上午,队员们围在蓝婆婆身边,观看她示范染布拆线。蓝婆婆先将浸染好的布料铺在水池里,布料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靛蓝色,散发着淡淡的草木清香。她拿起一把小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布料上的线结,动作轻柔而精准。
随着线结一个个被解开,原本被束缚的布料慢慢舒展开来,白色的花纹逐渐显露,像一朵朵悄然绽放的花朵。队员黄驿看得入了迷,忍不住伸手想去尝试,蓝婆婆笑着拍了拍她的手背,示意她先看清楚步骤。轮到队员们自己动手时,才发现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不易。有的队员用力过猛,不小心把布料剪了个小口子;有的队员拆得太慢,半天都解不开一个线结。蓝婆婆在一旁不急不躁,谁遇到问题,她就走过去手把手地教,嘴里还念叨着:“拆线要像给花儿松绑,急不得。” 经过几天的练习,队员们渐渐掌握了拆线的技巧,能独立完成染布拆线工作了。
图为寻脉非遗,伴爱同行团队与蓝婆婆进行染布技艺讨论。 何梦诚 供图
街头摆摊促销售,能力锻炼中收获
除了协助制作,实践队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帮助销售扎染产品,而售卖的物品主要是耳饰、手链、胸针等小巧精致的饰品。傍晚时分,商业街的摊位前便热闹起来,小组成员们有条不紊地从箱子里拿出各类饰品,小心翼翼地摆放在铺着蓝色桌布的摊位上。
耳饰被整齐地挂在自制的木质架子上,阳光洒在上面,扎染的花纹显得格外灵动;手链和胸针则被分类放在不同的盒子里,方便顾客挑选。队员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招呼过往行人,有的负责解答顾客疑问,还有的负责收钱记账。
在销售过程中,队员们逐渐找到了沟通的技巧。起初,面对顾客的询问,有些队员会略显紧张,说话结结巴巴。队员张蕾回忆,第一次有顾客问她手链上的花纹有什么寓意时,她脑子里一片空白,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还是旁边的队员何梦诚帮忙解了围。
随着实践的深入,他们越来越从容。队员们会提前了解每种饰品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向顾客介绍时也更加自信。有队员表示,这些小饰品承载着特殊的意义,每一件都凝聚着残障人士的心血,向顾客介绍时也更有底气。
一次,一位女士被摊位上的耳饰吸引,她拿起一对紫色花纹的耳饰,对着镜子比划。队员们立刻上前介绍:“这些手工艺品的花纹都是纯手工扎染的,每一款都独一无二。您拿的这对,上面的花纹像一片片紫藤花,是基地的张阿姨花了两天时间制作的。” 女士听完后,眼神里流露出赞许,她挑选了这对蓝色花纹的耳饰,付款时还笑着说:“这样有意义的饰品,我很喜欢,既好看又能帮助到别人。”
团队成员们最后与购买客户一起比心合影留念。照片中,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手中举着各式各样的扎染饰品,定格下这温暖而有意义的瞬间。这张合影不仅记录下了销售成功的喜悦,更传递出一种温暖的力量,鼓励着残障人士继续坚持手工制作。
图为寻脉非遗,伴爱同行团队成员与客户合影留恋。 陈虹秀 供图
实践期间,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从每天出摊前的物资整理,到收摊后的盘点,大家分工明确。每天早上,队员们会提前来到基地,将当天要售卖的饰品仔细清点打包,检查是否有损坏的情况。出摊时,有人负责扛摊位架子,有人负责拎装饰品的箱子,配合十分默契。遇到突发情况时,也能迅速配合解决。
实践落幕意义深,爱心传递中延续
随着实践接近尾声,队员们的努力收获了回报。这些天来,他们不仅在万达广场、凯德广场、人民公园、铁牛广场等绵阳各个地点成功销售出大量扎染饰品,更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残障人士制作的扎染饰品背后的故事,为基地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也让残障人士感受到了自己劳动的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摆摊布置。 何梦诚 供图
活动结束时,实践队离开时,心中满是收获。他们不仅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了用实际行动帮助她人的意义。这些天的经历让他们明白,小小的扎染饰品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更是连接爱心的纽带,让非遗技艺在助残事业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通讯员 何宇婷 何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