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的星河中,书籍是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教育前行的道路。为深入贯彻“书香润青蓝,阅读启未来”理念,近日,宜黄县第一小学举办青蓝工程读书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由分管教研负责人谢燕红主持,青年教师们围坐畅谈,在文字的海洋里打捞慰藉,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荡智慧,阅读已然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交流化作教学相长的桥梁。
以书为媒,共筑阅读之约
活动开展前,教研处便紧锣密鼓地进行筹备工作。教师们从学校推荐书单中挑选心仪的书籍,或是自选一本与教育、成长相关的佳作。这些书籍,如同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承载着教师们对专业成长的渴望。
近日,“书香润青蓝,阅读启未来”微信群正式建立,参与活动的教师纷纷扫码入群,开启了线上共读之旅。活动期间,群内每日都热闹非凡。教师们积极打卡,分享书中金句,并结合教学实际,畅谈阅读带来的启发,也毫不避讳地提出阅读中的困惑。深入解读书籍核心观点,分享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与深刻反思,群内互动交流,思想的火花在字里行间绽放。
思维碰撞,绽放教育之光
世界读书日下午,名师工作室里弥漫着浓厚的书香与期待。谢校长率先登场,分享阅读的重要性。她以深入浅出的话语,阐述了阅读对于教师个人成长和学生培养的深远意义。谢校长特别结合自身经验,抛砖引玉地谈起在阅读中掌握小学低段阅读兴趣及习惯的培养方法。她提到,要通过趣味的阅读方式、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以及创设充满书香氛围的班级环境,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制定阅读计划、种植“阅读成长树”激励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谢校长的分享干货满满,为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阅读指明了方向。
随后,青方教师们依次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感受。
吴姝芬老师分享道:作为教育者,需要有双识别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眼睛。每个孩子接受能力不同,对这个学生来说,学会五分是成功的标志;对另一个学生而言,三分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孩子们就像蜗牛,大家牵着蜗牛往前走,需要去适应蜗牛的速度,而不是让蜗牛跟着大家的脚步,要学会陪着蜗牛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因此,老师们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也要求有足够的耐心和同理心,去理解和支持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
李梦瑶老师读了 《从容优雅做好班主任》表示:“这不仅是一本班级管理指南,更是一本教育哲学之书。它教会我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教育中的挑战,用智慧与爱书写教育的美好篇章。未来的教育之路,我愿做一个从容的引路人,在琐碎的日常中坚守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优雅,与学生共同奔赴这场温暖而美好的成长之约。”
黄静雯老师在《重读陶行知》中深受启发,陶行知所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在教学时老师应该走在学生的前面,才能发现学生所需及所学生所需。比如在教学作文时,教师就应该先写一篇文章,在写作时发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处,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罗艳婷老师在阅读了《教师的沟通力》这本书后,学习了许多与家长沟通的办法。明白了教师要善于发现家长所期待的、感兴趣的点,多去挖掘学生隐藏的优点及特点;正如作者所说,“希望你可以在阅读中完成自己作为教师的自我探索,发现新的自己,摆脱日常的恶性循环,使内心获得治愈。”
熊雨欣老师读了《让每个孩子都发光》,犹如推开一扇全新教育理念之门。作者讲述 KIPP 学校创办历程,从两位年轻人受挫后反思,到构建独特教育模式,满是对传统教育的突破。它强调关注孩子个性,为不同天赋孩子提供成长土壤,而非统一标准衡量,这点让她深受触动。教育应是点燃孩子内心火焰,挖掘潜力。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有着自己的光芒和轨迹。
罗晴老师表示:“读完李进成的《教师怎么样说话才有效》,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教育语言的深度对话。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方法论手册,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教师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教育理念与人文关怀。书中以鲜活的案例与深刻的理论剖析,让我重新审视课堂中每一句‘普通’对话的价值。明白教师的语言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指令,而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教育需要温度,而温暖的语言正是融化隔阂的春风。”
刘琳老师阅读了《教育,可以这么生动有趣》这本书,郑英老师在书中阐述着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感悟到大家作为教师只有自己活成了幸福的模样,才能传递给学生满满爱。“一半诗心,一半匠心”,用美的教育,爱的教育去看见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回应每一个孩子,从而点亮每一个孩子。
徐春红老师阅读了《边教书,边成长》——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体会到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这意味着给予他们尊重与信任,让他们在成长中拥有自信的姿态。教育者手中握着的,不是指挥棒,而是点燃希望的火种。当大家用爱与理解去浇灌,用正确的方向去引导,那些被点亮的心灵,便能勇敢地朝着梦想前行。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更是为整个社会培育出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未来。
黄僖老师在阅读《我这样做老师》的过程中,深受启发。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念强调对职业的纯粹热爱,这种热爱带来内心的满足与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被各种琐事缠身,容易陷入疲惫与焦虑。但魏老师的乐观与豁达,给了她很大的启发,教会我们要在繁忙的教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
刘朦朦老师开门见山分享道:“‘每个小孩都很特别,于是你奇怪所有平凡的成年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书中的这句话发人深思,我想,如何使每一株生命更为生动繁茂、血肉丰满,这应该是一位为师者无止境的思考,无止境的追求。书中讲到小学副科教师的现状,非常符合当今一线教师的状态。对于所谓的‘副课’,虽然我们不是专职教师,但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带着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应思敏老师读了《做一个成长型教师》受到很大的启发:“在传统的固定型思维中,大家常常认为自己的能力、 才智是固定不变的,而成长型思维则鼓励大家看待问题和挑战时,持有一种开放和进取的态度。对于教师而言,这意味着不满足于现有的教学经验和成果,而是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些方法和策略,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欧阳燕老师读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技术反思”这一章节的内容,深刻剖析了现代教育与科技的关系。现代学生对数字产品依赖,被动地接受着时代的浪潮,却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在技术革新浪潮中的迷茫与挣扎。读完此书,她深刻认识到教育困境的复杂性源于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
符欢欢老师分享《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体会:“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以其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与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大家提供了一系列宝贵的教育建议,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所在,也被苏霍姆林斯基那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所感染。他让我们明白,欲求教书好,必先做读书人。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与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张月婷老师分享道:“看到这本书书名和封面的时候,就觉得温暖又有生命力。脑海中浮现的是各种各样努力‘发芽生长’‘舒枝展叶’‘张牙舞爪’的小朋友们。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理解做一个心中有学生的老师,需要老师对每个孩子有了解和记忆,记得每个孩子的每一次进步,感受孩子的点滴情绪。一个对学生有心的老师,不会错过学生的每一次绽放,也不会忽略学生的每一次失落。教育的意义就是在对学生这样的欣赏和心疼中一点点积攒,然后攒成每个孩子心里的光。希望我自己也能在被琐事缠身时,在被职业倦怠裹挟时,在被一地鸡毛中崩溃时,还有能力在付出的同时,从孩子们身上收获爱与能量,然后继续前行,陪伴‘小种子们’生根发芽,开出自己的花。”
老师们有的分享了从教育类书籍中汲取的教育智慧如何运用到课堂管理中,让调皮的学生变得积极向上;有的分享了文学作品,畅谈阅读如何滋养心灵,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进而影响学生对美的感知与追求;还有的老师分享了心理学相关书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师们的分享各有侧重,既有对书籍内容的深度剖析,又有结合自身教学经历的生动案例,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思维的碰撞激起层层涟漪。
以书为友,以读为伴。此次青蓝工程读书沙龙活动,不仅让教师们在阅读中汲取了知识与力量,更在分享与交流中实现了“共学共研、共生共长”。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希望这股阅读的热潮能持续在青年教师中涌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书香浸润每一位教师的心田,让阅读启迪教育的未来,助力宜黄一小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宜黄县第一小学教研处 黄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