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浪花遇见天山雪水,华北平原邂逅敦煌驼铃。当河南师范大学教学楼前的玉兰缀满新蕾时,一封承载着新疆学子手绘胡杨林画的明信片跨越五千余里抵达河南新乡。近日,由共青团河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共青团河南大学委员会、共青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委员会联合发起的“青春豫有引力 接力逐梦高考”主题书信投递活动顺利开展,通过书信的传递把河南学子与西部学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在贵州安龙加油书院的晨读声中,在甘肃酒泉瓜州县第二中学铺满月牙泉晚霞的课桌上,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堆满积雪的窗台前,来自西部青少年的手写信,正在重塑着教育帮扶的时空界限。这些盖着邮戳的信件,不仅描绘着喀纳斯湖的晨雾、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灯光、黔西南的千亩油菜花海,更用稚嫩笔触书写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答卷。
“河师大支教老师带来的化学分子模型,让我们发现课本里的钠镁铝也有童话般的相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红星高级中学的高三学生在信中写道。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公平的重要论述,三所高校创新构建“书信共同体”模式,通过研究生支教团建立精准对接机制,让每封回信都成为量身定制的“成长锦囊”:河师大化学化工学院志愿者随信附赠实验照片,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学子在明信片上作下水墨画,华北水院志愿者则绘制水利工程示意图。
在飞驰的列车上,装载着来自三所高校青年学子的回信。这些经过三轮内容把关的明信片,既有教育学科学子的备考秘籍,也有心理辅导中心认证的减压指南,更多是青年学子写下的连接人心的动情话语,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西部地区的书信网络,正印证着“教育帮扶要从心出发,从精神共鸣开始”的青年实践。
当甘肃酒泉瓜州县第四中学中的学子打开河南大学志愿者绘制的《甘肃诗句思维背诵导图》时,这支连续9年向西部输送优秀学子的支教队伍,早已将“输血式帮扶”升华为“造血式培育”。敦煌研究院壁画修复专家线上讲堂、丝绸之路VR实景课堂、数字敦煌高清影像数据库...青年志愿者们将现代教育技术嵌入传统书信,使每个信封都成为装载微课视频的“时光胶囊”。
在华北水院支教团驻扎的安龙县,支教志愿者创设的“华水润荷都”项目培养出许多节水推广员,为促进当地水资源充分利用作出贡献。“志愿者老师带来的不只是分数,更是推开世界之窗的勇气。”曾受帮扶的回族女孩如今已踏入高校,正准备加入研支团。这种代际传承的教育效应,正是“用生命影响生命,以情怀唤醒情怀”的生动写照。
“通过书信看见西部教育的鲜活脉动,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具感召力。”参与活动的河师大学子张雨萌,在月前已递交西部计划申请书。数据显示,三校今年西部计划咨询量同比增长一倍之多,“解民生之多艰”的时代精神正在转化为“到祖国最需要处去”的青春选择。
这项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新时代青年响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号召的主动作为,也是三所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创新实践。
此刻,指向6月的倒计时在沙漏中流转,而青春的热望早已突破地理藩篱——河南高校数千学子的滚烫祝福正穿越陇海铁路、翻过乌鞘岭隧道,化作滋润西部教育的春霖。在这场跨度半个中国的双向奔赴中,书信里跳动的每个字符都在诉说:教育公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青年用脚步丈量而来的星辰大海。当理想照进现实,当个人选择与时代命题同频共振,西部计划的壮美画卷必将增添更多中原青年的浓墨重彩。
(河南师范大学罗心语 邱圣焓 李雨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