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科学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破局之路上,星光与希望熠熠生辉

来源: 编辑:

在罗山县的乡村小学里,科学课常常止步于课本上的几行文字。一位教师指着窗外的稻田苦笑道:“学生问我什么时候能亲手做实验,我只能说,‘看,那片稻田就是我们的实验室’。”资源匮乏与理念滞后,如同两把锁,禁锢着乡村科学教育的生机。然而与此同时,在不知名的地方,希望的种子正在田野间悄然萌芽。

01 困境中的坚守:当稻田成为实验室

   一份覆盖罗山县20所农村小学的调研报告揭示了乡村科学教育的艰难现状:超过80%的科学教师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近半数教师学历仅为专科,90%的学校没有实验室。调研数据显示,60%的教师认为“乡村条件有限,上好科学课是天方夜谭”,教学停留在划重点、背概念的层面。所谓的“实验课”不过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试管与烧杯,学生只能靠想象理解科学原理。

   更令人忧心的是,许多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糊不清,访谈中甚至有人将科学与迷信混为一谈。一位校长坦言:“科学课开卷考试后,老师连讲解都省了,学生抄课本就能过关。”

   但困境中,乡土资源成了破局的钥匙。罗山县尤店乡小学联合师范院校开展"大手牵小手"朱鹮生态科普研学活动。在师范生们的带领下,小学生们化身为小小科学家,开展朱鹮生态研学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追踪朱鹮的生物轨迹、分析种群数量增长数据,孩子们能够在秦岭山间架起探索自然的"观测站"。当学生们在湿地边用望远镜记录朱鹮觅食的踪影,看到红外相机里朱鹮与农民共生共存的画面,他们也懂得了护鸟老汉20年不洒农药的坚持:朱鹮翅膀扇动的气流,正带动整个生态链的重生。田间地头那些举着记录本的小小身影,正在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篇章。同样的,稻田里的昆虫、竹编工艺中的力学原理、山涧溪流的地质变迁,都成了触手可及的教学素材。“以前总觉得没设备就教不好科学,现在发现,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实验室。”一位教师感慨道。

02 外力的激活:技术赋能城乡教育共同体

   改变同样也期待着外力的注入。城乡学校结对帮扶中,城市教师带来创新教案,乡村教师走进城市课堂“取经”,远程同步课堂让山里娃与城市学生得以有机会同上一节实验课。

   与此同时,技术赋能也在悄然发力:适配乡村网络的教学资源包简化了操作步骤,虚拟实验室让缺设备的学校也能有机会去“动手”探究光的折射。

   未来,田野地头间,定向培养师范生教师的身影将带着孩子们探索自然的科学,农业科技,乡村振兴将融入到科学教育中。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场与命运的较量中,青年大学生在振兴的路上从未缺席。一支由高校师范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带着简易实验器材走村入校,让乡村孩子第一次用显微镜看到了花瓣的纹理。“他们盯着显微镜的样子,就像发现了新世界。”一名志愿者回忆道。与此同时,企业捐赠的便携式实验箱、高校开发的乡土科学课程,正逐步填补资源缺口,科普博主用短视频点燃乡村孩子的科学梦。

   乡村的孩子们正逐渐展开着社会的给予的翅膀,在自由的天空里翱翔。

   政策层面同样也在持续的为乡村科教奠定坚实基础。科学教育被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专项基金支持实验室建设。不可否认,加强乡村教育建设,作为乡村地区传授知识和教化人心的基本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03 未来愿景:科学教育扎根乡土

   乡村科学教育的未来,不追求与城市资源的简单对齐,而是立足乡土,让科学知识与乡村的自然禀赋、文化基因深度融合。未来的课堂不仅可以是稻田边的生态观测站、祠堂里的传统工艺科学课,也可以是是家校社联动的“微型科创中心”。

   正如一名学生所写:“如果我能造一架无人机,就能看清村口那条河为什么总是泛滥——科学一定能帮到我的家乡。”当科学逐渐扎根乡土,探究的种子正在孩子们的心田熠熠生辉,对科学的无穷探究与好奇也将从此启航,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的机遇与变革。

   这条扎根乡土的科学教育之路虽漫长,但每一步都在书写答案:优质均衡的乡村科学教育,不是让所有孩子成为科学家,而是让科学成为他们理解家乡、建设家乡的工具。

   当田埂上的少年用数据优化灌溉,当VR技术将山涧溪流“搬”进没有实验室的教室,乡村教育的基因正从“弥补短板”转向“激活长板”。“一个都不能少”便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照进现实的微光。每一份努力,都在为乡村孩子的未来种下一颗星星。


(河南师范大学张潇淼 侯纤纤)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