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赓续莞邑实践团探索传统文化与潮玩融合之路
2025年1月15日至16日,华南师范大学赓续莞邑实践团来到了广东省东莞市,围绕“了解东莞特色非遗,探索非遗发展新道路”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调研采访活动。
1月15日,赓续莞邑实践团来到了东莞市石排镇和樟木头镇,对石排醒狮和樟木头麒麟头制作、麒麟舞的传承人进行调研采访,更深入地了解了醒狮和麒麟舞的历史底蕴、传承现状、发展困境。
在对明德醒狮团的采访中实践团了解到,活灵活现的舞狮表演不仅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更承载了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勉励大家勇往直前、不畏困难。但是醒狮传承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团队曾因传统观念受限而青黄不接;另一方面,醒狮的传承受家庭、年龄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醒狮团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传承的广度和深度。
明德醒狮团表演现场
实践团成员采访醒狮传承人
下午,实践团对樟木头麒麟头制作和麒麟舞传承人进行访谈。麒麟头常见,会“眨眼”的麒麟头独一家,麒麟头制作传承人刘金星师傅早期作为麒麟队的一员时,就下定决心自己制作麒麟头。凭借早年的建筑经验,他改善了麒麟头的内部机关,解决了麒麟头不能眨眼的难题。由于麒麟为纯手工制作,制作周期较长,这门事业往往入不敷出,麒麟制作技艺的延续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减轻传承人的代际压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刘金星师傅首创“会眨眼的麒麟”
刘金星师傅展示扎草步骤
接着,实践团采访了麒麟队的队长刘伟团师傅。他从八岁就了解到了麒麟舞,如今已从事这门技艺数十年。
实践团采访刘伟团师傅
在新时代背景下,麒麟舞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学习周期长、强度大。作为麒麟舞第四代传承人,刘伟团破除了麒麟舞“不传女、不传外姓”的旧俗,广纳弟子。同时精简了麒麟舞表演的程式和时长,大大提升了麒麟舞的观赏性。
1月16日,赓续莞邑实践团前往东莞市石排镇进行实地调研。分别对“康王宝诞”传承人和漫潮文化公司潮玩设计师进行深入访谈,积极了解了“康王宝诞”现状和潮玩产业发展现状,并与潮玩设计师共同探讨了潮玩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16日上午,在康王庙实地参访之后,队员们对康王庙理事王见钊、康王庙理事王柱彬、横山村宣传委员谢永春进行深入采访。了解到“康王宝诞”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石排镇已有近五百年的悠远历史,该民俗是为了纪念北宋抗辽名将康王的忌辰,祈求康王保佑地方风调雨顺、丰收平安。
实践团采访康王庙理事王见钊
康王庙理事王柱彬表示,“康王宝诞”目前参与的多是长者。针对“在青少年群体中影响力渐微和覆盖范围小”的问题,实践团提出将民俗活动青年化现代化的设想,开展虚拟IP创意设计工作,利用好石排本地潮玩中心的优势设计潮玩,以青少年群体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创新开展。
下午,实践团前往潮玩中心进行调研,据悉,石排镇具有良好的潮玩产业优势,拥有最多的潮玩企业及自主品牌,入选首批“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据漫潮文化公司潮玩设计师李康荣(David)介绍,实物盲盒是潮玩市场中最经典的产品。同时,潮玩产品的开发成本高昂,因此行业公司只有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后,才会进行相关投入。
若要在非遗传承中用好东莞潮玩产业优势,必须让非遗文化与时下潮流文化有机融合,双向互动,使传统文化元素赋予潮玩产品文化内核,同时,用潮玩产品助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
实践团与David哥进行访谈
赓续莞邑实践团不仅实地调研东莞特色非遗、也充分深度参与到非遗潮玩的设计、宣传、投产过程中。实践团将依托高校丰富的资源和专业优势,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科研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力量,通过数字化存档,系统保存非遗技艺与文化内涵,提供可视化资料。此外,实践团还将协助开发以醒狮、麒麟舞和康王宝诞为主题的虚拟和实体IP,设计文创产品,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结合新媒体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传播矩阵,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扩充其展现舞台。
实践团有信心通过构建政府、传承人、公司、高校多方交流互助平台,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相融合等方式,不断扩大东莞非遗品牌形象的影响力,塑造出具有鲜明东莞特色的文化品牌IP,推动东莞“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继续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从上到下依次为:
实践团与明德醒狮队、麒麟舞刘伟团师傅、康王宝诞传承人们、潮玩公司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