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守护者”助力"送蛴蟆”民俗焕新

来源: 编辑:

为深入挖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四川农业大学“非遗守护者”实践团队于近期前往川北地区开展“送蛴蟆”民俗文化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民俗传承与数字赋能”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数字化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践,探索“送蛴蟆”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新模式。

民俗传承,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

“送蛴蟆”作为川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承载着当地人民对健康、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民俗文化面临着传承方式单一、传播范围有限等问题,亟待创新与突破。四川农业大学“非遗守护者”实践团队肩负起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手段为“送蛴蟆”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赋能,为古老民俗注入新活力

实践团队深入川北地区“送蛴蟆”民俗活动的核心区域,围绕“记录、传播、转化”三大维度展开实践,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民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呈现

团队成员学习运用3D扫描、VR全景拍摄等前沿技术,对“送蛴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包括扎灯笼、送蛴蟆、摇嫩竹等环节,构建了完整的可视化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团队成功将这一民俗活动的细节和精髓转化为可永久保存的数字资源,为未来的传承和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团队还参观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展示馆,并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了“送蛴蟆”民俗文化的VR体验项目。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民俗活动的独特魅力,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送蛴蟆”民俗文化。

创新传播,让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在传播方面,实践团队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现代传播渠道,制作了一系列关于“送蛴蟆”民俗文化的短视频和图文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大众展示了这一古老民俗的独特魅力。团队还通过直播活动,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送蛴蟆”的起源、意义和活动流程,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参与,有效扩大了“送蛴蟆”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

此外,团队还与当地文旅部门合作,开发了“送蛴蟆”民俗文化主题的文创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展望未来:民俗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新生

此次实践活动充分展示了“技术+文化”的强大潜力,数字化技术不仅为“送蛴蟆”民俗文化留存了珍贵的文化基因,更通过创新表达激活了其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四川农业大学“非遗守护者”实践团队将继续深耕“非遗+科技”跨界融合,探索更多前沿方向,如AI辅助设计、元宇宙非遗展馆等,让千年民俗文化在数字浪潮中历久弥新,向世界讲好中国民俗故事。

“送蛴蟆”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四川农业大学“非遗守护者”实践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关注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sleenoez4@21cn.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