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自然灾害的频发对人类生活造成了深远影响。如何在城市发展和项目建设中有效地考虑防灾减灾,成为环境设计师亟待面对的重大课题。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它不仅体现在提升生活品质,还包括城市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本文旨在探讨设计师在项目设计和城市发展中如何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基于对环境设计专家孙超先生的采访,结合其在环境设计领域的专业经验以及近期世界各地的相关灾害造成的影响,分析具体实施策略和展望。
采访人物介绍
孙超
伍兹贝格深圳公司总裁
孙先生从事人居环境设计领域20余年,凭借卓越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孙先生以运营导向设计为核心理念,强调设计中的运营逻辑和高效逻辑,在市场得到广泛应用和赞誉。其众多优秀作品参加中国及亚太地区设计大奖,脱颖而出,屡获嘉奖,优秀作品刊登国内各大优秀刊物。
中国建筑学会专业会员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专业会员
媒体建筑协会会长
荣誉奖项
美国TITAN设计金奖
MIPIM Asia 设计大奖
纽约建筑设计大奖银奖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美国IDA)优秀奖
华鼎奖设计大奖金奖
普罗奖银奖
地建师设计奖优秀奖
**记者刘红梅**:孙总好,刚刚看过您在中国建筑学会作为主讲人的演讲,您的观点让大家印象深刻,最近全世界的地震和山火对城市和人居都造成很大的影响,借这个机会想请您谈谈您结合城市发展的防灾减灾对现在国家提倡的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孙超:谢谢邀请,我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和经历。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未来的重要发展方针,其核心是以高水平治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环境设计师的角色至关重要。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如何提升环境品质,更要评估设计方案在突发灾害面前的可靠性与抗风险能力。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空间的合理利用、安全性和环保性,设计师有责任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孙超先生在做设计构思
**记者刘红梅**:孙总,请您分享一下您作为一名国际级的环境设计师在设计中如何有效地考虑防灾减灾问题,并为政府和行业提出一些指导意见。
孙超:作为一名国际级的环境设计师,我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人居环境的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等相关环境设计。通过结合生态与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我努力提升生活品质,并注重安全与可持续性。在现代社会,自然灾害频发,建筑的安全性与抗灾能力愈发显得重要。我的工作不仅限于设计美观的空间,更承担着保护生命与财产安全的责任。今天,我将分享在设计中如何有效地考虑防灾减灾问题,并为政府和行业提出一些指导意见。
设计师要有“守护者”的心态去做设计,在设计中思考如何防灾减灾。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地震、洪水、风灾、山火等自然灾害频繁袭击,造成了大量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选址、布局、结构及功能利用。
在应对设计时,首先需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分析区域内的自然灾害种类及其特征。然后,通过选择高抗震、耐风、耐水的建筑材料与结构形式,增强建筑物的抵御能力。同时,合理规划建筑的疏散通道与安全出口,以确保在危机情况下,人员能迅速安全疏散。
**记者刘红梅**:孙总,您能否介绍一下您了解的防灾减灾的种类及真实数据
孙超:防灾减灾可以根据灾害的类别分为多种类型:
地震: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11%的人口生活在中高震级地区,地震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数千亿美元。
电脑对建筑物的地震模拟
洪水: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球自然灾害总损失的41%,而因洪水造成的人员死亡常常是其他灾害的数倍。
电脑对洪水的模拟
台风与飓风: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不仅导致基础设施的破坏,还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和供水中断。
飓风后倒塌的建筑物
飓风后倒塌的建筑物
有些灾害会叠加发生,例如大风和山火,往往会引发更大的火灾,对城市和居民造成巨大的威胁和伤害。
大风和山火结合的灾害
建筑物火灾
**记者刘红梅**:孙总,请您谈谈如何在工作中落实防灾减灾措施?
孙超:在我的具体工作中,有几个案例可以说明如何落实防灾减灾措施。
例如,临海揽山项目中,我们在设计初期进行了地质勘查,并与地震工程专家合作,选择了柔性结构设计,使用高强度建筑材料,如超高性能混凝土。另外,我们针对周围环境进行分析,规划了合理的景观设计,以降低地震波的传播影响。同时考虑到项目与南山公园很近,为了避免可能的山火导致的危害,我们设置了隔离带以及很多景观水池,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有效的隔离作用,另外一方面水景增加了观赏效果的同时又可以在紧急时刻用来灭火,一举两得。
临海揽山的水景
海语东方的水景水池
海语东方的水景水池
在有的项目中,例如海语东方项目,考虑到可能面临的洪水威胁,我们采用了高基础设计,并在建筑周围增加了自然排水系统,设计了雨水收集和使用系统。此外,还设置了风暴水池,以应对极端天气的挑战。
**记者刘红梅**:孙总,请您给行业提出一些工作建议
孙超:针对行业的发展,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跨学科合作:设计师、工程师、气象学者和城市规划者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共享信息和资源才能有效提高设计的抗灾能力。
2、创新材料和技术:推动研发新的建筑材料与技术,以提高建筑物的耐灾能力。
3、公众教育与培训:提高公众对防灾减灾的意识,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以增强居民的自我防护能力。
总结而言,设计师在环境设计中不仅是创造美的艺术家,更是生命安全的“守护者”。通过科学的设计思路与防灾减灾措施,我们能够有效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为社会构建更加安全、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希望我的经验能够为政府和行业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与指导。
全球顶尖设计师的探讨
**记者刘红梅**:其实我们知道设计师设计一个项目的时候需要考虑很多专业因素,请孙总分享一下如何把防灾减灾的设计理念与其他专业在实践结合。
孙超:在具体项目中,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设计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主要有以下3点:
1、风险评估与规划:设计师应根据自然灾害的种类(例如地震、洪水、山火等)开展地质与气候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设计原则。
2、材料与建筑结构的选择:在面临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选用高强度的建筑材料和灵活的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仁恒梦中心的项目中,深入考虑了后期的运营与维护,确保了设计在实际使用中能够满足安全需求。
3、社区与公共空间的安全设计: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应重视公共空间的安全性与疏散能力,设计合理的安全出口与疏散通道,以便在危机时刻保障人员的安全。
景观水池与防灾的结合体现
**记者刘红梅**:可否请孙总结合最近频发的山火案例,谈谈您的理解分析?
孙超:近年频发的山火事件为城市设计和防灾减灾带来了新的思考。山火不仅摧毁了建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长久的影响,树木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消失,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这一事件为我们阐明了设计师在防灾减灾中应扮演的角色。
环境设计中的预防措施:在山火频发的区域,设计师应考虑以下措施:
选址与布局:避开易燃植被繁茂的区域,确保建筑物之间保持动态隔离,降低火势蔓延的风险。
防火材料的使用:采用阻燃的建筑材料并进行外墙保护,以减少火灾对建筑结构的威胁。
自然防火带的设计:创建缓冲区,种植耐火植物或采用绿色屋顶技术,这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有效减低火灾的影响。
防灾型建筑典型案例Faena Forum艺术大楼
考虑防灾型”建筑兼顾功能与美学风格,除了山火以外,还有如飓风、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建筑师和设计师意识到,他们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出华丽的建筑,同时还要构思出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设计。为了防止灾难性破坏的再次发生,大量“防灾型”新建筑作品正在以富有创造性和美学的风格被设计或建造出来。
**记者刘红梅**:非常感谢孙超先生的分享,您的设计理念非常务实,并且兼顾安全,运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非常值得行业学习。也希望孙总将来能够分享您更多的理念,让更多的设计师把我们的环境建设的更美也更安全,谢谢!
孙超:谢谢你的采访,再见!